首页

舔鲍鱼

时间:2025-05-29 14:47:07 作者:浙江文化观察: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 浏览量:17902

 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(林波)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,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。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,正积极探索“文化+科技”融合的新路径,而“文物+科技”的结合,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。

5月28日,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。 (浙江省博物馆供图)

  “‘文物+科技’势在必行,我们必须积极响应。”5月28日,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、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,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,而破解理念壁垒、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。

  当天,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“文物+科技”分享会在杭州举行。当下,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,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。“文物+科技”能有多少打法?

  首先,科技赋能文物保护,破解传统难题。

  杨建武表示,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。以文物检测为例,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,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。

  如今,这一难题正在被“破解”。

  譬如,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“无接触检测技术”工具,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,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。类似的技术创新,正在修复、存储、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,让文物“延年益寿”成为可能。

  其次,数字技术让文物“活”起来,增强文化传播力。

  AI、VR、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,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。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、AI复原历史场景、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……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“动”起来,更以更生动、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,激发文化认同感。

  再者,科技助力文物“DNA鉴定”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近年来,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,文物“DNA鉴定”成为可能。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、同位素检测、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,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、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,为流失文物“寻亲”。

 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,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。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: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,认为“奇技淫巧”背离传统;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,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。

 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,“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”。

 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,杨建武提出“主动拥抱”策略: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“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”,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。

  “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,唯有与时俱进,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。”他特别提到,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,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,形成系统性创新。(完)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【杭州亚运会】邓亚萍“科普”乒乓球现场观赛礼仪

汪道涵一直很关心国际局势。1985年,他创立了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。他还经常召集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成员召开座谈会,仅在1991年9月至1992年12月就召集了25次会议,讨论中美关系问题。倪世雄和陈启懋、梁于藩、陈佩尧、李君如、潘光等人都是这个座谈会的基本成员。后来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的潘光告诉《中国新闻周刊》,汪道涵曾说,中美间有矛盾和冲突,也有许多共同利益,要强调求同存异,同时中美关系受全球形势发展的影响和制约,只要沉着应对,善于周旋,转机总会出现。这和倪世雄的观点是一致的。

财政部:打好新老政策“组合拳”,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

今年,《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》正式发布,进一步明确了美丽中国建设“时间表”和“路线图”。按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要求,接下来,生态环境法典编纂、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等都在推进中。

汪文斌:美方进一步增加对华关税是错上加错

2023年,武汉GDP达到20011.65亿元,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、全国第九个“2万亿城市”。经济体量越过2万亿,再谋3万亿,武汉作为“中部经济第一城”的实力得到印证。

学习时节|听总书记说“实干”

孟涛:中国武术的海外传播经历了漫长历程,在古丝绸之路上,中国武术就曾以各种形式与外国文化相遇。如今,武术已成为在国际上极具标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。

王毅出席“加强人工智能能力建设国际合作高级别会议”

“企业生产的汗雪马奶乳酸菌雪花冰系列、马奶酒微醺特调系列、马奶爆款咖啡系列在线下门店也受到消费者青睐。接下来,公司将继续强化奶源标准化建设,加大产品研发力度。目前,马奶酥食品及马油、羊尾油日化产品等一批产品已进入研发阶段。”中蕴马产业阿勒泰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博光说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
链接文字